雷军向左董明珠向右:两个顶流CEO的生死分界线

详细介绍
发布时间:2025-04-29 来源:杏彩登录页面官方网站-试验机

  2025年2月18日,成都春熙路商圈,数十家格力专卖店在春节后首日营业时集体上演变脸戏码。原本占据门头C位的格力二字被压缩至右下角,取而代之的是占据80%视觉空间的董明珠健康家七个猩红大字。这场从西南腹地蔓延至全国的更名运动,犹如一记惊雷劈开了中国家电业沉寂已久的天空。网友开玩笑说这是董明珠的第四次创业,但长期资金市场显然笑不出来——消息传出当日,格力电器股价暴跌7.2%,市值蒸发超200亿。

  这场看似突兀的品牌革命,实则暗藏着一场持续十年的IP围剿。时间倒回2014年,格力电器与代言人成龙结束十年合作。当外界还在猜测谁会接棒这位国际巨星时,董明珠亲自披挂上阵:全国3万家门店的广告位上,突然铺满了她双臂环胸、目光如炬的硬照。广告语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落款处,董明珠三个字的字号甚至超过了格力电器董事长。当时有媒体人尖锐指出:这可能是中国商业史上首次职业经理人越位品牌代言的案例。

  ,格力手机开机画面强制植入董明珠问候视频,用户吐槽每天开机都要接受董事长检阅;

  ,格力商城更名董明珠的店,家电产品详情页充斥着董姐严选标签;

  ,争议性产品玫瑰空调面世,董明珠在直播间宣称:这个设计我亲自改了11稿,就像我的女儿一样。

  这种近乎偏执的品牌人格化操作,在2025年春节达到高潮。据内部流出的《终端形象升级手册》显示,新门店设计的基本要求董明珠健康家主标识高度不低于门头总高度的2/3,格力字样仅作为辅助信息存在。更耐人寻味的是,所有门店必须循环播放董明珠的三个标志性时刻:2012年当选董事长时的就职演说、2015年获评《福布斯》亚洲商界权势女性时的采访片段、2024年在格力智能装备发布会上怒摔竞争对手样机的现场视频。

  这种将企业品牌与个人IP深度绑定的策略,在商业史上并非没有先例。可可·香奈儿用小黑裙构筑时尚帝国,乔布斯以现实扭曲力场重塑苹果灵魂。但格力与这些案例存在本质区别:作为珠海国资委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格力电器本质上属于公众公司。当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将个人IP置于企业品牌之上,引发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争议,更触及现代企业治理的核心命题。

  消费者认知的割裂正在加剧。在董明珠健康家杭州旗舰店,90后顾客张晨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我明明是冲着格力空调来的,但店员前二十分钟都在介绍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和健康理念。这种叙事重心的偏移导致转化率显著下降,某第三方机构调查与研究显示,更名后门店的顾客停滞时间增加23%,但成交率反而下降18%。更严峻的是,年轻群体对董明珠美学的抵触情绪日益明显——在小红书平台,董明珠健康家相关笔记中土味老年审美等关键词出现频率高达37%。

  深究这场品牌革命的底层逻辑,实则是格力对渠道控制权的争夺进入新阶段。十年前董明珠力排众议砍掉各级代理商,如今又借IP改造重塑终端话语权。某原华南大区经销商透露:现在加盟合同里新增了IP露出比例考核,不达标就要扣除返点。这种强管控模式虽然确保了品牌调性统一,但也导致渠道商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据行业内部数据,格力经销商净利率已从2015年的8.7%降至2024年的3.2%,同期美的经销商净利率仍维持在5.5%左右。

  在这场蓄谋十年的IP围剿背后,一个更深刻的危机正在浮现:当好空调格力造的品牌认知被强行扭转为好生活董明珠造,格力三十年来构建的专业壁垒正在消解。就像某位家电分析师在研报中的诘问: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教消费者如何生活的董明珠妈妈,还是一个专注技术突破的格力工程师?答案或许藏在格力研发投入的变化曲线年其营销费用首次超过研发投入,这在以技术立身的格力历史上尚属首次。

  2024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发布当天,格力电器总部会议室的空气仿佛凝固。财报显示,空调业务营收同比暴跌36.4%,市场占有率被美的反超5.2个百分点,生活电器收入占比仍在3%以下徘徊。这组数据犹如一记重锤,将格力从中国空调之王的神坛击落。董明珠在内部会议上拍桌质问:我们的多元化战略,究竟输在哪里? 但答案早已写在过去十年的战略路径中——这家年营收超2000亿的巨头,正深陷成功者诅咒的泥潭。

  格力对空调业务的依赖已达到危险临界点。2024年财报显示,其空调收入占比78.3%,较五年前不降反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的空调业务占比已压缩至45%,海尔更是通过卡萨帝高端品牌实现全品类均衡发展。这种差异在技术投入上体现得更为残酷:格力研发费用中78%集中于空调领域,而美的在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达格力6倍)。

  :累计投入超30亿,市占率始终低于0.1%,2023年被迫转型为智能家居中控屏;

  :30亿入股银隆演变为董明珠个人投资争议,最终以18亿亏损收场;

  某私募基金分析师用冰火两重天形容格力现状:当海尔用三翼鸟场景品牌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美的靠着库卡机器人吃透工业4.0红利时,格力却还在为如何卖出第10万台除湿机发愁。

  曾让格力引以为傲的3万家线下专卖店,如今正成为转型的沉重枷锁。2024年双十一期间,格力线%,而美的、海尔均已突破45%。这背后是董明珠对线下渠道的病态依赖——为维系经销商忠诚度,格力至今仍在执行先款后货的压货政策,导致渠道库存周转天数高达98天,比行业中等水准多出30天。

  • 强制要求经销商直播带货,70岁东北经销商老李在抖音跳空调disco的视频登上热搜;

  这种流量饥渴症在2024年达到巅峰。据《中国家电渠道白皮书》披露,格力营销费用占比从2019年的8.7%飙升至2024年的15.2%,同期研发投入占比却从3.8%降至2.9%。某离职高管透露:现在每周经营会上,80%的时间都在讨论如何制造热搜,技术部门汇报时常被中途打断。

  • 小红书上格力家电相关笔记仅1.2万篇,不足美的的1/3;

  • 玫瑰空调的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土味中老年审美等负面标签占比超40%)。

  这种代际割裂在产品端体现得更为致命。当COLMO用极简设计收割高净值人群,小米靠生态链打造年轻人的第一套家电时,格力却陷入创新迷途:

  • 售价29999元的臻新风空调,主打功能竟是董明珠语音早安提醒;

  • 甚至在家用净水器上加载董明珠创业语录播放功能,引发大规模退货潮。

  面对困局,董明珠选择将个人IP价值榨取到极致。2023年618期间,其直播销售额占格力线%,但代价是品牌调性持续矮化:

  • 直播间频繁使用董姐亏本补贴明珠家人们等线%;

  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正在反噬品牌价值。BrandZ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格力品牌价值从2020年的86亿美元跌至2024年的52亿美元,而美的同期从78亿升至112亿。更严峻的是,经销商体系出现裂痕:2024年华北地区专卖店关店率达17%,创十年新高。某浙江经销商苦笑:现在年轻人进店先拍照打卡,问能不能只要董明珠健康家的招牌不要空调。

  在这场流量豪赌中,格力似乎忘记了商业的本质。当小米用参与感构建用户共同体,海尔以场景替代产品开辟新战场时,格力却沉迷于将企业家IP炼化成救命稻草。家电产业观察家王明阳的评论一针见血:用个人IP对抗产业周期,就像用火柴加热冰山——不仅徒劳,还会加速融化。

  2025年3月,一段格力董事会闭门会议录音的泄露,将这家企业的治理危机推至顶点。录音中,董明珠对提议培养接班人的董事厉声呵斥:格力现在离不开我,就像鱼离不开水! 这句话在社会化媒体引发海啸,阅读量24小时破10亿,点赞最高的评论写道:原来格力不是姓董,而是董即格力。 这场舆论风暴背后,一个残酷的商业命题浮出水面:

  当企业命运与个人意志深度捆绑,帝国黄昏是否早已注定?1. 接班人真空:权力铁幕下的窒息循环

  格力的人才断层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自2012年董明珠接棒朱江洪以来,格力高管团队更换了17人次,平均任期不足3年。被外界视为储君的技术元老黄辉、渠道猛将望靖东相继离职,2024年财报显示,格力核心管理层平均岁数58岁,较美的、海尔高出7-10岁。某猎头公司数据披露,过去五年家电行业百万年薪高管流动中,格力净流出率达43%,居行业首位。

  :2024年格力研发专利中,85%集中于传统空调领域,而美的在新能源压缩技术、海尔在超低温制冷技术的突破性专利分别达到格力的3倍和2倍;

  :格力医疗设施业务三年内经历All in→收缩→重启的反复震荡,直接引发20亿资产减值;

  :银隆新能源投资暴雷事件中,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全程失语,被监督管理的机构出具警示函。

  更令人担忧的是代际认知的鸿沟。在2024年格力新员工素质培训手册中,董总语录篇幅占比达30%,远超产品知识模块。某985高校应届生入职半年后离职,在知乎匿名写道:这里不需要创造力,只需要执行力。每个会议室的董明珠画像都在提醒你:思考是董事长的特权。

  这套被内部称为IP实体化的产品矩阵,遭遇市场惨败。天猫销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该系列大家电首月销量不足200台,退货率高达67%。在小红书平台,格力审美相关线后用户创造出极具讽刺意味的传播梗:妈妈觉得美——特指上世纪审美趣味对年轻花钱的那群人的压迫感。某设计院校的专题研究显示,格力近五年产品设计语言中,权威感元素占比从12%飙升至38%,而科技感简约风要素分别下降至19%和7%。

  这种审美专政在营销端引发连锁反应。当小米与原研哉合作推出自然肌理空调,美的联名敦煌研究院打造国潮家电时,格力却将资源倾注在董明珠个人纪录片《明珠永不蒙尘》的拍摄上。该片在B站播放量仅48万,弹幕中尴尬爹味等关键词占比超60%,与雷军《Are you OK》鬼畜视频破亿播放形成残酷对比。

  当企业价值过度依赖个人信用,长期资金市场终将用脚投票。标普全球评级报告说明,格力ESG评分中治理结构项已从BBB降至BB,主要扣分点正是关键人风险过度集中。

  :由于担忧去董化风险,日本三菱电机2024年将新一代压缩机技术独家授权给美的;

  :格力北美子公司因本地化不足连年亏损,外籍高管集体辞职时直言我们没办法向总部解释为何需要崇拜一个中国企业家;

  :北向资金持股比例从2020年的12.3%降至2024年的4.1%,同期美的外资持股比例稳定在15%以上。

  格力困局本质上是一场人治与法治的世纪博弈。当海尔张瑞敏交棒周云杰时完成生态品牌转型,美的方洪波通过事业部制实现权力平稳过渡,格力却陷入造神运动的恶性循环:

  :所有战略必须经董明珠直播验证,2024年推出的静音冰箱因她在直播间说听不到声音怎么知道在工作被紧急召回;

  :员工KPI考核新增董事长语录默写正确率,总部大楼电梯强制播放董明珠晨会讲话;

  :拒绝接入华为鸿蒙系统,坚持开发明珠生态链,导致智能家居布局落后行业三年。

  这种强人治理的代价正在显现。波士顿咨询研究报告显示,格力组织活力指数在50家中国上市公司中排名第48位,员工创新提案数量连续三年下降。更致命的是,其人才储备已出现结构性危机:2025届校招多个方面数据显示,985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美的的1/3,而同期离职的35岁以下研发人员中,87%流向新能源车企和科技公司。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董明珠亲手打造的铁血格力,最终有几率会成为困住她的钢铁牢笼。当她在2025年博鳌论坛上说出只要我在,格力永远是中国制造的灯塔,台下掌声稀落。此刻,距格力专卖店300米的小米之家正在发售与特斯拉联名的智能空调,排队人群中爆发的欢呼声,恰似对这个旧帝国最刺耳的警钟。

  2025年4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两场发布会形成戏剧性对冲:小米生态链新品展区,雷军微笑着按下按钮,搭载星火大模型的空调自动调节室温,与特斯拉Powerwall储能系统实现能源联动;同一时间,董明珠在珠海格力总部宣布明珠健康ECO上线,大屏展示着以她个人形象设计的AI管家小明珠。这两个相隔2000公里的场景,恰似中国制造两种路线的分水岭——前者构建的是用户为中心的科技网络,后者塑造的是个人意志主导的商业神坛。

  :通过投资+孵化的方式培育出900家生态链企业,形成1(手机)+4(AIoT)+X(场景)的协同网络。2024年其IoT设备互联数突破8亿,生态收入占比达42%,雷军个人IP始终服务于让全球每个人享受科技乐趣的品牌内核;

  :从董明珠的店到明珠健康家,从玫瑰空调到明珠AI管家,所有战略均以个人IP为原点辐射。2025年Q1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格力非空调业务中72%的产品需要依赖董明珠直播带货,生态链企业仅剩12家且全部为格力控股。

  这种差异在研发投入上体现得尤为残酷:小米2024年研发费用中32%投向底层操作系统和AI大模型,而格力73%的研发预算消耗在董明珠重点督办项目;美的与华为共建的鸿蒙智联已接入超4000款设备,格力明珠生态仅支持287款自家产品。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指出的:当中国企业还在争论该造灯塔还是星链时,真正的未来属于构建星系的人。

  :审计委员会连续三年未对关联交易提出异议,尽管银隆新能源等投资存在很明显利益输送嫌疑;

  :2020-2024年间,格力累计分红率从70%骤降至30%,同期美的保持50%以上分红;

  :为配合董明珠IP运营,2024年削减10%压缩机研发经费转投虚拟形象开发,直接引发家用中央空调能效比被美的反超。

  对比华为轮值CEO制度、美的职业经理人传承计划,格力的治理现代化进程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沃顿商学院公司治理专家艾伦·史密斯评论道:这就像给波音787装上莱特兄弟的操纵杆——权力高度集中的代价,是企业失去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 甚至连空调安装配置服务的格力标准,都被海尔场景服务师体系颠覆。

  更致命的是人才虹吸效应的逆转。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人才报告》显示,格力在应届生就业首选企业中排名跌出前30,而小米、比亚迪、宁德时代稳居前十。某985高校机械学院院长坦言:现在学生讨论的是怎么加入小米汽车机器人项目,格力给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董明珠语录背诵大赛。

  • 通用电气在杰克·韦尔奇退休后市值蒸发70%,证明中子杰克的激进改革难以持续;

  • 软银愿景基金因孙正义独断投资陷入巨亏,揭示个人判断力的时代局限性;

  • 即便乔布斯创造的苹果神话,也在库克手中通过供应链管理+服务生态完成价值重构。

  格力正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其研发人员流失率从2020年的8%飙升至2024年的23%,而同期专利申请量下降31%。某离职工程师在领英写道:我们曾想研发零碳制冷剂,但所有资源都被调去开发董明珠AI形象生成器。这种战略失焦在长期资金市场引发连锁反应:格力市盈率长期徘徊在8倍左右,不足美的(16倍)、海尔(18倍)的一半,甚至低于家电行业平均值12倍。

  当董明珠在2025年股东大会上重申我个人就是格力最好的担保,台下机构投资的人集体沉默。此刻,大屏幕正滚动播放明珠健康家的广告片:72岁的董明珠在镜头前逐字重复着好空调格力造,背景里格力二字已缩小到近乎消失。这个颇具隐喻意味的画面,或许正是中国制造转型期的缩影——当企业把赌注全部押在个人英雄主义时,黄昏的阴影早已笼罩未来。

  站在成都春熙路的“董明珠健康家”门店前,猩红色的招牌在LED射灯下泛着刺目的光晕。店内空调出风口垂下的红色丝带上印着“董明珠推荐”字样,墙上电子屏循环播放着2024年企业家年会演讲片段——72岁的董明珠身着标志性墨绿长裙,手指镜头说出“相信明珠,就是相信中国制造”。此刻,距此1.5公里的小米之家正举办“未来家电展”,年轻人排队体验可通过脑机接口调节温度的空调,展厅中央的全息投影打出雷军的承诺:“让科技消失于生活”。这两个相距不过步行20分钟的场景,恰似中国制造两种命运的隐喻:

  一边是个人崇拜筑起的封闭神坛,一边是开放生态孕育的星辰大海。1. 品牌消亡进行时:从资产沉淀到信仰透支

  格力正在经历一场慢性品牌自杀。第三方调查研究机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Q1花了钱的人“格力”品牌的第一联想度从2015年的“空调专家”(82%)暴跌至“董明珠”(63%),而“技术创新”“品质保障”等核心属性认知度下降超40%。更致命的是,这种认知迁移伴随价值贬损——同期格力产品溢价率从35%缩水至12%,低于美的(18%)海尔(22%)。某外资投行分析师用“品牌空心化”形容此现象:“当消费者为‘董明珠’支付的信仰溢价,不足以覆盖‘格力’流失的技术溢价时,品牌资产负债表就出现了致命负债。”

  • 高端产品线万元以上的中央空调市占率从2020年的32%降至2024年的11%;

  • 经销商体系出现“去格力化”苗头,华北地区45%门店私下接入美的、海尔产品线;

  • 甚至出现“贴牌寄生”现象,某电子商务平台涌现数百家“明珠优选”店铺,售卖的养生壶、空气炸锅均与格力无关。

  在杭州某老旧社区的家电维修铺,老师傅王建国展示了三十年的维修笔记:1995年格力空调压缩机平均常规使用的寿命8.2年,2020年降至5.5年,2025年新装机故障报修率同比上升70%。“以前格力的铜管比别家厚0.5毫米,现在连遥控器塑料壳都透着脆。”他的工具箱里,格力专用维修工具已被尘封,取而代之的是兼容多个品牌的万能检测仪。

  • B站UP主发起“寻找最后一代真格力”活动,播放量破千万的拆机视频显示2025年款空调冷凝器铜管用量较2015年减少38%;

  • 知乎热帖《格力杀死格力》获12万点赞,作者用供应链数据证明“董明珠直播间的让利空间,源自核心零部件降级”;

  • 甚至连格力员工都在脉脉匿名吐槽:“现在厂里KPI第一的不是良品率,而是‘董事长推荐’贴纸的印刷质量。”

  格力困局撕开了中国制造业的陈旧伤疤:当华为在5G专利战场攻城略地、宁德时代用麒麟电池重构全世界电动车格局时,仍有大量企业沉迷于“老板文化”的温床。这种路径依赖的代价正在显现:

  • 2025年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中,CEO个人IP驱动的企业平均排名下降17位;

  • 科创板上市公司中,“去创始人化”治理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是“强人管控”型企业的2.3倍;

  • 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新增《格力陷阱:当企业成为个人意志的祭品》专题,教授点评“这是公司治理史上最昂贵的个人崇拜实验”。

  历史的审判从不留情。日本经济新闻社对比中日制造业转型发现,松下幸之助时代的“企业即家”文化,最终在数字时代被索尼“技术立国”战略击败;德国《明镜周刊》则警示:“当大众集团仍在为柴油门事件买单时,特斯拉已用OTA升级重构汽车价值。”这些镜鉴都在叩问:中国制造究竟要多少座“董明珠式神像”,才能换回一个真正穿越周期的伟大品牌?

  伟大的品牌永远属于时代,而非某个时代的强人。当春熙路的年轻人笑着走过“明珠健康家”却未驻足时,这场持续十年的品牌“夺舍”大戏,终在消费的人转身的瞬间听到了落幕的钟声。